臺大中斷對北醫解剖學科的教學支援,改由國防醫學院生物型態學系提供教學上的協助,當時,郁慕明、鄭尚武、王天美、劉江川、趙壯飛等教授,都曾經到北醫兼課,教授解剖學等相關科目。
解剖學科
臨床應用的終身學習與尊重生命的人性關懷
北醫於 1960 年創立時,解剖學科也隨之成立
1961 年學科開始上課。
1972 年起有專任老師,周德程教授擔任學科主任。
參考資料
- 臺灣解剖百年史 (A century of Antomy inTaiwan 1899~2003) 哈鸿潛、高田編著。
- 中華民國解剖學學會出版、合記圖書出版公司發行(2003 年)。
-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(1960-2013)醫學系學科史、發行人閻雲、總編輯曾啟瑞。出版社台北醫學大學。
- 資料來源|馮琮涵教授口述
- 採訪撰稿人|林駿宏
解剖學科史
初期,科內只有一位畢業於師大生物系的陳慶源老師擔任助教,他是從 1961 年月開始在學科執教,課程的教學則仰賴臺灣大學醫學院解剖學科支援,包括大體解剖學(余錦泉、蔡錫圭、鄭聰明等教授)、組織學(林槐三教授)、胚胎學(張丙龍教授)等的授課與實驗。後來,陸續有許多老師加入教學團隊。
北醫第一屆大體解剖實習的兩位「大體老師」,也是由臺大支援,在農舍改建成的大體實驗室完成實驗。解剖學正課的上課地點,則是在校區內的四棟教室。
由於北醫在創立初,周環境條件尚未完備,每當天候不佳,教室與設備便經常受到影響。直到 1962 年,型態學大樓(時解剖大樓)落成,解剖學科始得遷入。這棟大樓以四面廊、自然採光、簡單樸實的設計格建造而成 ; 建材採用當時最容易取得的檜木、石、水泥、鋼筋及紅磚。此後,教學設備與空間獲得明顯的改善,空間分別規劃為大體解剖實驗室、組織學實驗室、教師研究室、切片標本製作室、暗房、解剖遺體處理室及儲藏室等;相關教室大部分設於大樓二樓。醫學系每週三天,每天各有半天是解剖實驗課,課程充實豐富。
值此期間,解剖學科陸續加入沈清良、許世昌、廖克剛等多位老師專業人員陣容 ; 爾後科內多位教授也有傑出表現,並獲聘至其他學教、服務。
沈清良講師後來赴美進修,取得美國伊利諾大學醫學中心解剖博士,應聘至陽明醫學院解剖學科任教;並參與成功大學醫學院建校,於 1982 年擔任成大解剖學科的創科主任。
許世昌講師也於 1976 年應聘到剛成立的陽明醫學院解剖學科任教,之後赴美進修取得賓州大學解剖學博士,回臺升任副教授並擔任解剖學科主任。
廖克剛講師於 1975 年跟隨周德程教授,轉任中山醫學院解剖學科,升任副教授、教授。
形態學大樓的重生
1999 年馮琮涵老師從高雄醫學院轉至北路任教。2000 年,吳慶祥副教授轉任國防醫學院副教授,便由馮琮涵老師接任解剖學科主任一職。
此時,胡俊弘校長指示重新整建型態學大樓。由於北醫校區土地地質較軟,一遇下雨道路常泥濘不堪,加上早期的建造工法較為簡易,也導致學校初期建物的地層發生逐年下陷的情況,因此,胡校長希望將學校軟硬體設備與環境再行優化。其中,由於型態學大樓主要為解剖學科使用,因此便由解剖學科主任著手規劃,進行整建。
由於校方資金的大力挹注及工程人員配合、日夜趕工,在 2001 年暑假的三個月內,型態學大樓整建完成。整建部分除了内部老舊管線的更新,燈光、桌椅等教室設備及重要的抽氣設備,也都整修更換 ; 原本在一樓的 5103 教室移至二樓,一樓的解剖實驗室因而擴增。另外,在當時醫學系系主任江漢聲的協助下,也在每個解剖檯旁,都架設電腦,提昇解剖實驗室軟體設備的完善。這些軟、硬體的更新,讓北醫學生的學習更加完整而充實。
至於於建築外觀,也配邊境景觀,搭建兼具復古與後現代的圓弧代表北醫的綠柱,結合原本建築的舊紅磚,展現出嶄新的美感。在整建過程中,也刻意保留舊建物轉角處的方塊磚牆面,不僅具有懷舊與紀念的意義,也稱得上是保存了前人的智慧。
解剖實驗課程的存亡爭議
2001 年十月,教育部醫學教育評鑑委員會 (TMAC) 首度到北醫訪視及評鑑。經過整建的型態學大樓,因軟、硬體設備有所提昇,受到 TMAC 的肯定 : 此外,解剖學科在課程改革及目標的建立後,展現教學上的專業技能,以及臨床應用的終身學習與尊重生命的人性關懷,也受到 TMAC 很大的鼓勵。
解剖學科課程的主軸是解剖實驗課,早期的實驗方式採用五區 (頭區、頸胸區、腹骨盆區、上與下肢) 同時全開的方式進行操作,每週三個半天 (星期一下午與星期三、五上午) 的實驗操作課程。
2001 年
2006 年
2001 年形態大樓整建後,實驗方式改採分組操作的方式。每座解剖有十二到十三名學生,再分為操作及觀察兩組,每組六到七名學生。
操作組由教師指導實際操作 ; 觀察組則自行觀察骨骼標本、協助支援操作組、觀察塑膠模型、以及使用電腦式互動軟體等。
換組操作時,由教師帶領進行集合討論 ; 這樣分組合作的上課方式,讓同學能多觀察標本與利用互動軟體。
許重義校長主張廢除大體解剖實驗,進行「無屍教學」: 因為他認為,醫師看診的對象是活人,大體解剖雖有助於學生了解身體構造,但經由儀器檢查其實就可以取代解剖提供的知識,若能指導學生了解更多活人構造,相較在大體旁學習將更有效果。
同年在中華民國剖學會第九屆第二次大會上,也有相關討論,當時結論有二 : 第一,大體解剖實驗不僅為訓練醫學生的基礎教育,而且為醫學倫理教育不可或缺,因此不宜停止 :第二,建議由學會支援北醫解剖學科教師,向該校校長說明。
當時,學校師生也有這樣的聲音出現 : 大體解剖可說是醫學生的成年禮,學生能了解自己的性向,並培養對人體付出奉獻的心。
爾後在眾多專業學者與學校教師的討論下,大體解剖實驗仍然保留,但是授課時數由原本的每週三個半天減為兩個半天。因應時數的縮減,2009 年至今,解剖實驗方式也改回早期五區同時全開的方式進行。
解剖實驗課程的存亡爭議
2001 年十月,教育部醫學教育評鑑委員會 (TMAC) 首度到北醫訪視及評鑑。經過整建的型態學大樓,因軟、硬體設備有所提昇,受到 TMAC 的肯定 : 此外,解剖學科在課程改革及目標的建立後,展現教學上的專業技能,以及臨床應用的終身學習與尊重生命的人性關懷,也受到 TMAC 很大的鼓勵。
解剖學科課程的主軸是解剖實驗課,早期的實驗方式採用五區 (頭區、頸胸區、腹骨盆區、上與下肢) 同時全開的方式進行操作,每週三個半天 (星期一下午與星期三、五上午) 的實驗操作課程。
2001 年
2001 年形態大樓整建後,實驗方式改採分組操作的方式。每座解剖有十二到十三名學生,再分為操作及觀察兩組,每組六到七名學生。
操作組由教師指導實際操作 ; 觀察組則自行觀察骨骼標本、協助支援操作組、觀察塑膠模型、以及使用電腦式互動軟體等。
換組操作時,由教師帶領進行集合討論 ; 這樣分組合作的上課方式,讓同學能多觀察標本與利用互動軟體。
2006 年
許重義校長主張廢除大體解剖實驗,進行「無屍教學」: 因為他認為,醫師看診的對象是活人,大體解剖雖有助於學生了解身體構造,但經由儀器檢查其實就可以取代解剖提供的知識,若能指導學生了解更多活人構造,相較在大體旁學習將更有效果。
同年在中華民國剖學會第九屆第二次大會上,也有相關討論,當時結論有二 : 第一,大體解剖實驗不僅為訓練醫學生的基礎教育,而且為醫學倫理教育不可或缺,因此不宜停止 :第二,建議由學會支援北醫解剖學科教師,向該校校長說明。
當時,
學校師生也有這樣的聲音出現 :大體解剖可說是醫學生的成年禮,學生能了解自己的性向,並培養對人體付出奉獻的心。
爾後在眾多專業學者與學校教師的討論下,大體解剖實驗仍然保留,但是授課時數由原本的每週三個半天減為兩個半天。因應時數的縮減,2009 年至今,解剖實驗方式也改回早期五區同時全開的方式進行。
除了教學課程,解剖學科也相當重視人性關懷
除了教學課程,
解剖學科也相當重視人性關懷
為了感謝大體老師的無私奉獻,自創校來即有「慰靈祭(英靈祭)」的活動。
2001年開始,由負責教學的老師帶領學生訪問捐贈者家屬,並於每年清明節前夕舉行「解剖英靈追思紀念會」,將活動從早期的宗教儀式轉變為師生與家屬的追思活動,邀請大體老師的家屬接受學生獻花,讓學生有機會向這些「無語良師」的無私奉獻表達謝忱。
每年清明節前夕舉行「解剖英靈追思紀念會」,將活動早期的宗教儀式轉變為師生與家屬的追思活動,邀請大體老師的家屬接受獻花,讓學生有機會向這些
「無語良師」的無私奉獻表達謝忱。右圖中為林建煌校長向大體老師致意。
這樣的儀式也讓學生了解,除了學術與臨床研究之外,學人文的關懷對醫學生而言也相當重要。
此外,在形態大樓的牆壁上,設有大體老師的生平簡介與名錄,2010 年又在形態大樓旁邊豎起「無語良師念碑」,都是為了提供師生與家屬永誌紀念。
圖為 112 年解剖英靈追思會,醫學生獻花給家屬並鞠躬致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