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究發展
本科之長期展望與方向,
朝向發展成「解剖教學與研究中心」的目標努力
本學科目前積極鼓勵教師進修以及與其他研究單位進行研究合作,以提昇研究風氣與能力。並且積極改善硬體設備,使解剖學的教學與學習環境能更為現代化。同時結合本校人文醫學的發展,如通識課程之生死學以及設置(無語良師紀念長廊),供捐贈家屬或師生追思,成為同時具備基礎醫學與人文之學科。目前正積極規劃利用電腦數位技術,將解剖影像數位化,使學生學習能跟上時代腳步。同時規劃臨床解剖學,與外科醫師共同開課,使醫學系六、七年級有興趣朝外科方向發展的學生能再次深入學習解剖學。
解剖學科教學目標
解剖學之教學目標在於傳授學生有關人體結構的基本知識。所負責之課程眾多,包含大體解剖學、組織學、胚胎學與神經解剖學。
目前在多媒體教學的趨勢之下,解剖課程已逐漸簡化且加重多媒體的教學,並強化與臨床相關的知識傳授。
大體解剖學
主要是使學生了解以肉眼可觀察到的人體三度空間的結構,以及各系統或局部區域之詳細構造。
組織學
則是教導學生如何利用顯微鏡觀察構成人體的組織與細胞的結構,以及探討各組織與細胞之功能。
胚胎學
則是使學生明瞭人體如何由受精卵發育為成熟個體的變化過程。
神經解剖學
則是教授人體中樞與周邊神經系統如何運作,尤其是複雜的腦部結構與神經傳導路徑。
形態學大樓歷史步道
清水模建築之旅
形態學大樓(當時稱為解剖大樓)
是提供給基礎醫學使用的大樓,為吳明修建築師設計。
此處原為一塊水池地,經填土作業,在1960 年開工,完成於1963 年,占地300 建坪,總建坪為600 坪之兩層鋼筋水泥大樓,以當年最易取得的建材,包括上好的檜木、砂石、水泥、鋼筋及紅磚構成。為設計形態學大樓,吳明修特別參觀了臺大醫學院與國防醫學院的解剖教室,考察其他醫學院如何進行解剖工作,從捐贈、處理、運送、清理、使用、收藏、編號等,在完全了解解剖工作的第一線人員的工作情形後,才能規劃出符合解剖學需求的空間設計。
整建後形態學大樓外觀
建築的方位會決定採光與空氣的流通
為避免西曬,採「室在內、廊在外」的概念
現代主義的平頂式建築,建築物為長方形平面,四面迴廊,樓梯置於兩側。自然採光,線條簡單,梁柱分配很嚴謹,它的梁跨度合乎力學原理,懸出的長度等於室內的1/4,所以外觀看起來較為修長,合乎現代主義追求的經濟結構與流暢的空間理想。在走廊及女兒牆的梁頭凸出,採取仿木結構榫頭的形式,局部為清水混凝土,呈現樸素的東方木構造建築趣味。輔以較光滑平整的材料與粉刷等手法處理窗架與構造,長條式欄杆、簷口、平頂、窗臺等細節。
無語良師紀念園區
北醫近十多年來,每年3月底
都會選定一天,舉辦隆重的「解剖教學英靈追思紀念會」
邀請大體老師的家屬與校內師生,以馨香祝禱,追思捨身成就大愛的無語良師。而本校早期曾因病理標本處理不當,引起各界關注;當時的胡俊弘校長及林鎮岱總務長,除鄭重向社會報告處理經過,並宣示將於校園建立紀念碑,永遠追念為醫學教育奉獻遺體之英靈。如今踐諾樹立無語良師英靈紀念碑於校園,讓校內師生得以追思感念,永遠銘記無語良師對作育英才的貢獻。
「無語良師碑」的設計,主要是由劉建成設計師負責,劉設計師也是型態大樓整建時的設計師之一,曾協助規劃無語良師芳名錄等多項設計案。此碑設計概念:
- 以酒紅色為底色:代表高貴典雅。
- 兩片鋼板垂直交叉,呈現四面八方:代表來自各地的捐贈者。
- 中間鏤空的人形:代表形體已經捐出。
- 鏤空人形中央有一顆圓形的發亮球體:代表捐贈者的心。
- 碑的整體意念:強調身體雖空,但是奉獻的愛心將綻放光芒。
此外,碑文的周邊也佈置成紀念園區,內有白色的母親懷抱孩子的雕像,以紀念當時的嬰體事件;後方的木化石,代表奉獻精神已經化為永恆;園區內也栽植了許各有意涵的植物。
形態學大樓歷史步道
清水模建築之旅
形態學大樓(當時稱為解剖大樓),是提供給基礎醫學使用的大樓,為吳明修建築師設計。此處原為一塊水池地,經填土作業,在1960 年開工,完成於1963 年,占地300 建坪,總建坪為600 坪之兩層鋼筋水泥大樓,以當年最易取得的建材,包括上好的檜木、砂石、水泥、鋼筋及紅磚構成。為設計形態學大樓,吳明修特別參觀了臺大醫學院與國防醫學院的解剖教室,考察其他醫學院如何進行解剖工作,從捐贈、處理、運送、清理、使用、收藏、編號等,在完全了解解剖工作的第一線人員的工作情形後,才能規劃出符合解剖學需求的空間設計。
建築的方位會決定採光與空氣的流通,為避免西曬,採「室在內、廊在外」的概念:現代主義的平頂式建築,建築物為長方形平面,四面迴廊,樓梯置於兩側。自然採光,線條簡單,梁柱分配很嚴謹,它的梁跨度合乎力學原理,懸出的長度等於室內的1/4,所以外觀看起來較為修長,合乎現代主義追求的經濟結構與流暢的空間理想。在走廊及女兒牆的梁頭凸出,採取仿木結構榫頭的形式,局部為清水混凝土,呈現樸素的東方木構造建築趣味。輔以較光滑平整的材料與粉刷等手法處理窗架與構造,長條式欄杆、簷口、平頂、窗臺等細節。
整建後形態學大樓外觀
無語良師紀念園區
北醫近十多年來,每年3月底,都會選定一天,舉辦隆重的「解剖教學英靈追思紀念會」,邀請大體老師的家屬與校內師生,以馨香祝禱,追思捨身成就大愛的無語良師。而本校早期曾因病理標本處理不當,引起各界關注;當時的胡俊弘校長及林鎮岱總務長,除鄭重向社會報告處理經過,並宣示將於校園建立紀念碑,永遠追念為醫學教育奉獻遺體之英靈。如今踐諾樹立無語良師英靈紀念碑於校園,讓校內師生得以追思感念,永遠銘記無語良師對作育英才的貢獻。
北醫近十多年來,每年3月底,都會選定一天,舉辦隆重的「解剖教學英靈追思紀念會」,邀請大體老師的家屬與校內師生,以馨香祝禱,追思捨身成就大愛的無語良師。而本校早期曾因病理標本處理不當,引起各界關注;當時的胡俊弘校長及林鎮岱總務長,除鄭重向社會報告處理經過,並宣示將於校園建立紀念碑,永遠追念為醫學教育奉獻遺體之英靈。如今踐諾樹立無語良師英靈紀念碑於校園,讓校內師生得以追思感念,永遠銘記無語良師對作育英才的貢獻。
「無語良師碑」的設計,主要是由劉建成設計師負責,劉設計師也是型態大樓整建時的設計師之一,曾協助規劃無語良師芳名錄等多項設計案。此碑設計概念:
- 以酒紅色為底色:代表高貴典雅。
- 兩片鋼板垂直交叉,呈現四面八方:代表來自各地的捐贈者。
- 中間鏤空的人形:代表形體已經捐出。
- 鏤空人形中央有一顆圓形的發亮球體:代表捐贈者的心。
- 碑的整體意念:強調身體雖空,但是奉獻的愛心將綻放光芒。
此外,碑文的周邊也佈置成紀念園區,內有白色的母親懷抱孩子的雕像,以紀念當時的嬰體事件;後方的木化石,代表奉獻精神已經化為永恆;園區內也栽植了許各有意涵的植物。